好狗在古代叫什么名字?
“犬之俊者,谓之犬士” “犬马”“走狗”“狗奴”“狗才”“犬辈” 古代把狗视为六畜之一,和牛、羊、猪、马、鸡一样,是重要的家畜。 《礼记·曲礼上》有云:“祭祀,奉祀玉帛禽兽之所由。”注曰:“禽兽,祭祀所陈设也。”孔颖达疏曰:“凡祭所用牲牢,皆陈之于庙门外。”可见,古人在祭祀时,将准备好的动物摆设于大门外(大),这其中包括了犬。(图1)
图1 周公东征凯旋而归祭祀祖先的浮雕。图中周王手牵着两犬。 古人对狗进行驯化,用途主要是作为食物、装饰品以及祭祀用品。在汉代,还有人用竹木做材料雕刻成狗的形状用于祭祀。(图2) 除了食用和祭祀之外,古人的宠物狗主要用来玩赏和看门护院。从先秦时代的“婴戏图”至汉朝的“仕女图”可以看出,贵族妇女抱着逗弄小狗玩耍,或让小狗在花园里追逐蝴蝶。
西汉长陵石雕。这座雕塑高40厘米,造型为两只奔跑的小狗。 至于看门护院,历代都有记载。如宋朝时期,有人夜入民宅盗窃,不幸遇上一只猛犬,结果被咬死。元末明初的刘侗与于奕曾在《帝京景物略》中详细介绍北京城内“犬窝堡”的情景:“……惟堡北巷内,有犬市,多极小犬,可戴帽披衫,坐卧人膝。又卖犬圈,圈高而狭,可套犬尾,出外便撒脱无碍。又有嚼子、鞭子卖,并胡琴、唱本。每至晚,则犬市张灯,人沿墙走,犬簇拥着,呼名自前。”
明朝中期以后,随着火器的普及,冷兵器逐渐被淘汰。这时,“棍棒不离手”的武人阶层开始没落,以“击刺舞枪”为乐的老武们也没有了用武之地。一些落魄的武人转而养狗,教狗武艺,以表演斗狗的形式维持生计。在明代中后期,斗狗之风开始在江南地区盛行。直到清初,这种风气仍继续存在。 对此,清人朱彝尊在《日下旧闻》中有详细的描述:“斗狗,雄者为胜;败者,或伤足,或折耳,其形甚苦。此乃唐人诗所谓‘黄犬争赢日色昏’,宋人词所谓‘犬儿争斗转星罗’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