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寿命一般多少?
这是之前做的一个关于鱼类寿命的调研,这里为大家呈现的是调查结果。 这次调查共得到52份有效样本数据。这些样本覆盖全球41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居民,让本次研究具有了较好的国际代表性。虽然参与调研者中只有1.6%的人有养鱼的爱好(即有过养鱼经验),但也足以让我们看到大多数人的寿命认知是怎样的——大部分人认为鱼能活40年以上,而少数人的猜测则能达到惊人的80年或更长。 其实,绝大多数海洋鱼类和淡水鱼类的自然寿命都比较短,大多在十几年到几十年之间。拥有超长待机能力的鱼并不多(即能够活过100岁的鱼类),而且分布范围十分有限,如生活在北极的刺鳞鱼(Lepisosteus osedax)、海鳝目的大部分物种以及海葵等。
不过,如果将考察的范围局限于“养殖鱼”的话,上述结论将会被颠覆。因为人类养殖的鱼能够轻松突破30年的生命周期,有的还能活到70岁甚至更高。例如,我们日常餐桌上常见的草鱼、鲤鱼和鲢鱼,它们的野生祖先们的自然寿命都不会超过10年,而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它们也能轻易达到60岁以上。这要归功于人类为它们提供的美味佳肴、舒适生活环境及源源不断的配偶选择(由于人工大量繁殖,使雌雄比接近1:1,完全避免了近亲繁殖问题,极大提高了遗传多样性)。
另外需要提到的一点是,在我们的调查中,有高达70%的被试者曾经有过误算的情况,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被试者在估算鱼类寿命时,把“养殖鱼”当成了“野生鱼”。可见,如果我们不特意提醒,他们很可能就会以己度鱼。 当然,从总体来看,人们还是倾向于以为自己的预测最接近实际情况,从而表现出一定的自傲心理。事实上,我们的研究结果却显示,人们的估计值往往偏上限70%左右,说明人们总是容易对事物的寿命低估。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许是因为人们在估算自己或者自己亲人的寿命时,总是会尽可能往大里猜,而一旦换到一个新环境,对新环境的陌生导致其过于谨慎,总喜欢将事物一棒子打死,因此出现误判的可能性反而更小些(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进一步参考关于人类寿命的调查统计,那里显示70%左右的概率同样适用于人类寿命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