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红智商高吗?
这货的智力肯定没问题。 其次,这个实验有问题。 这不是智商的问题,这是一种认知偏差,称为「苏霍姆林斯基现象」。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是写出《爱的教育》那个)曾经做过一次十分经典的心理学实验。 他让两个学生去偷同学的书和铅笔,然后观察他们的反应。 A是个比较聪明的学生。他先假装不知道,在偷笔之后,问B为什么要把他的笔拿走;在被告知是偷来的后,A说:“啊!太无耻了!谁让你这样干?!”然后生气地走了。 接着,苏霍姆林斯基让另外几个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①正义使者:“我完全同意A的看法。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偷别人的东西。”
②神秘人:“我听说你们之中有人偷了东西……”
③怀疑者:“听说你们中有人偷东西,这是真的吗?”
④同伙:“你怎么敢这样做?!你有什么权利拿他人的东西?!”
⑤漠然:“哦,你也偷了?!” ⑥沉默。 最后,苏霍姆林斯基发现,无论对方怎么问,被试验者都会表现出对“小偷”的愤慨之情。 但实验并没有这么简单。在实验结束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让被试者写出他们当时的内心活动。 这些孩子其实都明白,别人不可能知道偷笔的事情,所有指责都是假的。但正因为如此,他们觉得自己的罪行已经“暴露”,所以非常羞愧。
在这个实验里,“偷窃”这件事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触发了孩子的羞耻感。 这种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感觉羞耻,并因此感到痛苦的经历,会成为他们人生的一部分。 而如果父母能够利用好这一部分,而不是任其发展,就能够达到「惩罚」的目的。 比如,如果你家孩子做错了事,你可以让他站在客厅中间,对他说: “现在,你站在这里,脸上贴着标签,上面写着‘我是一个坏孩子’,因为你刚刚骗人。”
当然,有些情况也不是利用这个孩子羞愧感的好机会。比如说,你家孩子没写完作业,而你正好知道他讨厌什么科目。就可以这么说: “你现在不想写作业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你会做的题目没有做;第二个原因是那些你不会的题目把作业难住了。是不是你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做错了,才不想做作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