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训练过牧速度?
首先明确一点,过牧是没有意义的。 家畜的采食量(F)和日粮中可利用能量(E)之间的关系为: F=a·E+b·log(E) b值受日粮中蛋白质、矿物质、水分的影响,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但不同物种、相同物种的不同年龄阶段、同一动物的不同部位,其b值是相对稳定的。 所以,只要测定了日粮中的能量值,就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出动物的最大采食量;再根据最大采食量和实际摄入的能量值,可以推算出动物每天的不足分量;再把不足剂量通过添加的方式补足即可。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实际需要。当然,还需要考虑消化机能问题造成的损失。这个可以留待后面讨论。 所以归根结底,过牧就是浪费资源和劳民伤财的事情。但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过牧又是有必要的——在饲养动物的初期,由于动物对环境不熟悉,有胆怯和不安全感,会导致食欲下降,采食量降低,可以利用这一时间提前向饲槽内投放足够数量的饲料,让动物自由取食,以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或者在转换饲料品种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种做法,使动物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这种“过量供给”,从某个角度来看,其实是一种“限量饲喂”的方法,只是不需要真正计量每餐喂了多少。
对于幼龄动物来说,由于其消化系统发育并不完善,过多采食会造成消化不良,引起肠炎等病症,也是可以通过“过量供给”的方式来解决。 而成年动物则很少出现因为采食量过高导致的问题,除非是饥饿很久后的突然暴食。而且对于放牧或圈养的动物而言,因为缺乏饥饿感知能力,常常会在饱食过后继续觅食,这时可以适当减少给料次数,增加给料量来解决过牧问题。或者利用一些药物来刺激动物胃部的饱腹感神经,从而起到控制采食的效果[1]。 但这种方法不适用于反刍动物,特别是奶牛,因其瘤胃中有微生物菌群参与代谢,大量营养物质被发酵、分解,可以减少营养素的浪费。
如果养殖对象消化道没问题,又没有饥饿感,那么就不存在过牧问题。反之,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对幼龄动物,通常采取的是“少食多餐”的喂养方式,在喂食过程中,只要动物没有表现出倦怠、迟钝、伏案不食或刚吃不久就又吐出来,就可以认为消化道没有问题。此时完全可以按照“过量供给”的原则进行投喂,直到体重达到标准体重的90%以上。 对于成龄动物,如果有挑食、厌食、进食缓慢、呕吐、腹泻等情况出现时,应结合症状进行分析,排除疾病因素后,方可采用“过量供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