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病毒然后死吗?
新型冠状病毒是引发肺炎的病原体,自1960年代末初步鉴别,当时称病毒为“瘙痒病毒”,于1970年划定为新毒科-冠状病毒属。仅知其能诱发呼吸道、消化道和心血管疾病的严重副作用。
在1975年首次分离出人类冠状病毒、即SARS-CoV。对流感病毒的基因组进行分析表明,它和SARS-CoV有84%的同源性[1]。1998年5月,世界上首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就是在被“SARS”侵袭一个月之后死亡的。
自从1970年代后期科学家们开始研究这种病毒的生物特性尤其是它的致病机制以来,尽管已经在人和动物模型中对冠状病毒的认识有了巨大进步,但是仍然有很多基本问题没有解开:为什么同一个种属的动物对一个冠状病毒易感,而对另一个病毒属的冠状病毒完全抗病?为什么不同的冠状病毒可以引起不同的疾病,无症状的感染,自限性的感冒样疾病,或者重者呼吸道肺内含病毒浆膜炎、嗜肺性肺炎、细胞内虫螨、支气管肺泡炎等等?
自然界的冠状病毒是一个单分支病毒家族,包括人、猪、牛、猫、鹅等动物共11属,35个种。人类的3种冠状病毒(HCoV-229E、-OC43、-NL63)感染为常见,多发于秋冬及冬春之交,引起感冒样症状,一般6~7天痊愈。HCoV-NL63首次证实于1999年,在荷兰和日本研究组相继从婴幼儿鼻咽部分离获得。
2003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病毒学教研室从临床诊断的非典病人痰菌中分离出两株新型冠状病毒,经DNA序列分析,二株病毒内含单一核酸序列,同源性为89%,属SARS-Cov种。这次从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流行病
疫的病原学研究显示,SARS-Cov在鼠类、猫类、禽类、哺乳类和人中皆可传播,且存在人传染人的可能性。
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对冠状病毒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病原学分类的水平,特别是关于冠状病毒的免疫学、发病学、流行病学尚不明确的情况之下,对一种新病毒引发的一次流感样流行病疫情尚不能预测其流行曲线,更谈不上用生物技术进行控制其流行了。所以这次SARS-Cov引起的世界性大流行疫情,应该给我们全体人类一个深刻教训。
美国CDC在2003年3月27日预测:“今后数月内SARS可能继续在美国蔓延,但目前尚无SARS疫情爆发的危险。”但是疫情在欧洲、北美迅速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在3月12日宣布SARS全球流行,3月19日宣布“全球范围内出现SARS人传人”,直到4月23日WHO结束对SARS的全球紧急状态宣布,前后历时仅4个月。这次由SARS-Cov引起的世界性流行病,其传播速度快、波及面广、传染率高、死亡比例大(8.4%),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特别是这种病毒的致病机理尚不清楚,在诊断、治疗、预防和控制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难度。人类与新型病毒性感染的斗争还将无限期地继续下去,这场由SARS-Cov在21世纪引起的流感样“世界末日”浩劫,留给人类深深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