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龟怎么养殖?
淡水龟分水龟和水鳄龟,水龟中又分陆栖龟、半水栖龟和沼泽龟。不同类型的龟有不同的养殖方法,养殖淡水龟,要考虑龟类的适应性、养殖池或场、养殖技术等。
适应性 淡水龟类栖息的环境不同、生活习性各异、食性和活动都有差别。如陆栖龟多在陆地活动,水栖龟活动于水中,而半水栖龟则主要生活在沼泽、池塘等近水面处。
养殖池或场 淡水龟类的养殖池和场所,可以人工建筑、也可利用自然条件。人工建筑养殖池或场,要根据龟的生活习性特点和各个品种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场所和池。如陆栖龟池建在高地、池深不超过50厘米、坡度在15%左右;水龟和半水栖龟池建在低洼地方,水深约40厘米左右,以适应龟的潜游习性。不论养什么,都要用栅栏或篱笆将池围起来,防止龟类逃逸。池的内壁要光滑,以免龟类滑落摔伤。池周围要有树荫或遮阳防雨棚等。如果利用丘陵、山坡、水潭、池塘、河溪等进行养殖,只要稍加改造,保持自然条件,使其养殖效果也很理想。
养殖技术 淡水龟的养殖技术有池塘养殖、稻田养殖和山沟养殖三种。池塘养殖技术 池塘养殖是面积较大的养殖方式,养殖的淡水龟质量较高。在选址上要选在池塘水较深、水质清新和无污染的地方。池塘水深1.2—1.5米,面积0.3—1.3公顷不等,池底的淤泥深5—10厘米,池四周用竹片围起来,高度为70厘米,池底整平后,每公顷放卵石或砾石1500—2250千克。在放水前进行清塘消毒。按每公顷用生石灰225—300千克(池塘消毒后留用)均匀撒入池内。消毒后蓄水,10—15天池水变清后,放龟种于池塘中养殖。
稻田养殖 稻田养殖是把淡水龟养殖与水稻种植结合起来,它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淡水龟养殖新技术。稻田养殖的产量和质量均高于池塘养殖,同时还可节省土地。
在稻田养殖中,可种上各种绿肥作物,以便在养龟前期提供龟的食料,到养龟中、后期,再种水稻。稻田按80厘米乘60厘米的行距进行开沟,然后放水浸田。水浸田后1—2天放龟种入田,水稻种植应在龟入田20天后再插(栽)秧。养龟的稻田中,头年种的玉米秧可保留在水稻苗前做绿肥用。如果稻田底泥较厚的,还要进行田底的翻耕,一般翻耕10—15厘米。翻耕时把杂草根挖出,这样可减少杂草和病虫害的危害。
稻田养殖淡水龟种苗密度为每亩70—100只即可,商品龟的密度为每亩200—250只为好。
山沟养殖 山沟养殖是一种利用天然沟、坑、泉等,进行淡水龟养殖的方法,山沟养殖也较简单,养殖效果也好。在山沟养殖中,要求水深1米左右,水深超过龟背即可。山沟四周用竹片或用石片或水泥板围起来即可。山沟周围要种上树木,以防水土流失,也使山沟有水阴凉,使环境更好,更利于龟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