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是怎么得狂犬病的?
先放结论,狂犬病毒感染的宿主范围非常广,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温血哺乳动物,其中也包括人类!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狂犬病预防策略是“暴露后预防”,即犬猫等动物咬伤或抓伤后,接种狂犬疫苗进行预防措施;而对于狂犬病毒感染者的治疗则建议“暴露前预防(PrPk)”[1][2]. 那么接下来就讲一下什么是“暴露前预防”,为什么需要采用这一措施呢?
一、“暴露前预防”的概念 “暴露前预防”是指对没有暴露于狂犬病毒的易感人群,在发病之前接种疫苗进行预防性免疫的策略。该策略适用于无有效病史记录的高危人群,例如流浪犬猫可能频繁接触的人群以及经常与野生动物接触的科研人员等。 在“暴露前预防”中,通常使用灭活的狂犬病疫苗来诱导人体产生被动保护性抗体。这种疫苗通常在暴露前的0,7,21和56天各注射一次,每次剂量为1mL(含0.5μgPRP),从而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暴露前预防”的疫苗属于灭活疫苗,而灭活病毒不能引起人体自然免疫应答,所以疫苗的效力很难评估,因此其效果难以确定。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暴露前预防”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策略,但是目前尚未有关于“暴露前预防”大规模人群的临床试验数据。
二、“暴露前预防”的理由 为什么要对还没有被狂犬病毒传染的人采取如此强烈的预防措施?首先我们要了解,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 RABV)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是人畜共患病,其病原体呈弹形,长约0.1微米至0.3微米,宽约0.01微米,两端各有约0.5微米的突出部。 目前已经确认,RABV的宿主包括所有哺乳动物,其中包括人。RABV主要通过被携带病毒的犬类或猫类的唾液、神经组织、结膜分泌物等感染人而致病。根据目前的流行病学研究,超过99%的人类狂犬病由犬传播,而且大多数患者都死于被感染后的第3~14天内。 在上述病例中,绝大多数病例的潜伏期为1~3个月,只有极少的病例会有短于1周的潜伏期,个别病例长达1年以上,甚至可达数余年。潜伏期长是狂犬病的主要特点之一。 另一方面,据估计,世界上可能有高达5%的犬类携带狂犬病毒且不发作症状,但这类犬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他人。虽然这些犬携带了狂犬病毒却不发病,但却有可能将狂犬病毒传染给他人。同时,狂犬病的潜伏期很长,一旦病毒进入人体内将会迅速开始增殖并向中枢神经系统蔓延扩散,这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三、“暴露后预防”的概念 当人发生暴露后,即被带有狂犬病毒的动物(通常是犬科及猫科动物)的唾液污染伤口时,就需要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并进行暴露后疫苗接种以预防狂犬病的发病。 暴露的类型包括三种:皮肤被舔或破损的皮肤被动物舔触,眼结膜被动物唾液滴入,完整皮肤的伤口被动物唾液滴溅到[8] (图4)[3]. 一般来说,当人体受到I类暴露时,应立即接种狂犬疫苗并注射免疫球蛋白;而当人体受到II类和III类暴露时则需要在接种疫苗的基础上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如果人体的伤口较深,应同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者破伤风疫苗。
四、小结 我们应该认识到:第一,狂犬病毒是一种高致死率的传染病,病死率接近100%;第二,狂犬病是一种可防不可治的疾病,一旦发生只能依赖疫苗来预防和治疗;第三,犬是传播狂犬病最主要的途径;第四,暴露于狗的唾液之后必须及时进行暴露后的干预以避免狂犬病的发生。基于此,我们建议在暴露风险较高的时候,应当考虑“暴露前预防”的方法来避免狂犬病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