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宾打的过阿拉斯加吗?
我们得对这两个犬种有个大致了解。 杜宾起源于德国,是以一个名字“杜宾”而命名的犬种。在近代品种改良中,它被多次和其他犬种杂交,以保持该品种的谨慎性格和强壮体魄;同时,通过近亲繁殖的方式,来尽可能保证品种的优质。 所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杜宾,是一个外表(毛量、体态等)和性格都接近的犬种。 那么我们再来说说阿拉斯加。
作为西伯利亚原生犬种的阿拉斯加,在迁移到北美后,和当地原住民的西帕基族人的猎犬杂交,从而保留了很多猎犬的特性——敏锐的嗅觉,强悍的体格,对于未知事物的谨慎等等. 但是,阿拉斯加并没有像杜宾一样受到严格的血统管理,所以今天我们可以见到各种体型的阿拉斯加。 但无论体型如何,阿拉斯加的性格基本上一致——友好而热情。 了解了两个犬种的大致情况之后,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杜宾打得过阿拉斯加吗? 先上结论:不一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我们先抛开驯养水平和饲养条件等因素,单纯从基因角度考虑这个问题的可能性。如果将杜宾和阿拉斯加看做是两个物种,那么由以上我们对两个犬种的介绍可以知道,它们的生殖隔离是比较明显的,因此从理论上来讲是不太可能交配并形成可生育的下一代。 而若将杜宾和阿拉斯加分别视为同一个物种的两个亚种,问题就变得复杂了。因为两个亚种都是同一物种,它们的基因组存在较大重叠,因此它们是可以交配并形成可生育的下一代的。但这样一来,问题又回到了一开始,我们无法明确区分到底是“犬种”还是“亚种”更合适这两个个体。
而实际情况下则更为复杂。我们很难确定在现实世界中,到底是在怎样的条件下,使两个原本应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却偏偏选择了另一个物种的个体作为配偶。是人工授精,还是自然交配?如果是自然交配,那么在漫长的岁月中,究竟有多少代是以异类作为配偶的呢?而在这样的前提下,后代的遗传多样性会迅速下降,最终可能会使得整个群体陷入“进化停滞”,即所谓的“近亲繁殖病”。
当然啦,我这里纯属瞎掰,事实上我们根本无需如此杞人忧天。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杜宾和阿拉斯加已经到了“近亲繁殖病”的地步。而且,正如 @王守崑 所说,现在有很多犬种都没有了明确的品种标准,比如拉不拉多、金巴狗等等,这些犬种的出现,无疑证明了近亲繁殖导致的退化和杂种优势的结果。
犬中杀手杜宾。
杜宾犬有忠诚善良,机警敏捷,果敢勇猛,服从性强,训练容易,智商极高,可塑性大等优点,缺点是天生缺乏攻击弱小生物(狗,猫,老鼠和小孩)的本能,并容易患有异食癖。经过训练后的杜宾犬更是凶猛异常,攻防兼备,其强悍的战斗力在二战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之时,美军在入侵法国的主要登陆地段——奥马哈沙滩上遇到了德军顽强抵抗,战斗激烈而空前残酷,双方损失严重。美军一个上陆营在战斗中,仅仅剩下35人在法国籍美国籍士兵罗伯特•亚历山大的指挥下,继续战斗。战斗中,该部队仅有的一只军犬“切斯”,为了营救被德军炮火阻隔在开阔地带的一个排的士兵冲过了德军的机枪火力封锁,将绳索带向彼岸,让该排士兵迅速渡过了河流,从而挽救了这一个排的生命。在这次战斗中,“切斯”先后往返于两岸18次,为部队带路并护送信件,直到中弹阵亡。战斗结束后,美国国务院追授罗伯特•亚历山大少尉和“切斯”军犬银星章、紫心勋位十字勋章和其他4枚军功章。
在德国士兵眼里,杜宾犬是与坦克,飞机,火炮同等重要的战斗武器。有史料记载,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军曾使用过13余万只军犬,在东线战场,一个德国步兵师配备了293只军犬,这些军犬被分别编入专门犬群或配属给各团营。苏联著名军犬“金雕”在反法西斯战争年代里名声显赫,在一次偷袭战中,它只身杀死或咬伤德寇几十名。后来,战争后期,纳粹官兵一见金雕像见了克星一般,只要在对苏作战中听说有“金雕”参加,他们常常不战自溃,因此,它受到斯大林的亲自接见,被授予中士军衔,成为世界上军衔最高的军犬,是当之无愧的军犬之王。
作为军犬之王的杜宾犬,之所以在二战中屡建奇功,是因为经过长期训练和多次使用实践,使得这种军犬已经形成了攻防兼备的特殊能力。其具体作战功能主要有:
携带担架救护犬。这种战犬主要是在炮火密集的战场上寻找、抢救和运送伤员。德国人训练军犬带着伤员爬的时候先让犬带着一些小东西并给以食物奖励。然后再把东西系在犬脖子上,在犬面前展示,然后拉着犬走。然后逐渐加大东西的重量并反复训练。最后,让犬拖载一个人。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再加上在使用时选择没有敌方火力威胁的时机,所以杜宾犬携带伤员在炮火密集的战场上穿行、跨越障碍并非难事,而且常常战果卓著。据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携带担架救护犬的战例记载,一只军犬在一次战斗中抢救并拖回了15名伤员。
通讯信使犬。这是在战时通讯联络紧张困难的条件下使用的特殊通信联络工具,可以传送文件、口信和携带小物品,甚至密码箱,以确保军事机密的安全。这种通讯信使犬一般用于营以下分队和分队各部门之间,是军队近距离通讯联络的重要补充力量。
卫兵、牧兵、巡逻用犬。德军每连都配有卫兵犬和牧兵犬各1只。这种犬可看守营区、武器装备、军需仓库、运输车队、牲畜、宿营地域并能伴随哨兵夜间巡逻,保护分队的安全。
侦察犬或追踪犬。主要是利用犬灵敏的嗅觉和听觉搜索发现有生命的目标,通常用于搜索、发现苏军侦察兵和破坏分子。1944年6月苏军围攻柏林时,德军在进入战斗准备的军队周围100至150米的地方布设了警戒线,每500米配置6只追踪犬,专门用来搜索、发现企图渗透己方阵地的苏军侦察破坏小组和人员。在1941年的苏德战争中,纳粹军犬曾追上2000多个逃跑的苏联士兵,把他们押送回去。苏德战争期间,德国军犬就追回了5万多名开小差的本国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