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缸里的水质怎么处理?

佟露涵佟露涵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保持水体中硝化细菌的繁殖与代谢活性:硝化细菌能将水中有毒的氨氮和亚硝酸盐转化成毒性较小的硝酸盐,因此硝化细菌在水中有一定的繁殖密度并保持较高的代谢活性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可以加速建立水中有益菌群生态平衡的产品比比皆是,但是这些产品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甚至还会对鱼体产生或多或少的伤害,而我们自己动手自制增菌液不但使用时没有副作用,价格也大大降低。

具体做为方法是:找一只广口瓶,容量根据自己的鱼缸容积而定,一般普通鱼缸用500-1000ML就可以了。往瓶子中注满水(一定要用没有经过净水树脂或活性碳处理的自来水),再投入5-10克生鱼肉并盖上盖子,静止一周后就会有臭味产生,这说明瓶中的生鱼肉已经开始在无氧环境中开始腐败,再将瓶口用纱布扎紧(防止灰尘落入)并放置在光照充足的地方放3-5天,使瓶中的生鱼肉在有氧环境中充分腐烂,这时瓶中的水就会发黑并伴有许多小气泡产生。把增菌液加入鱼缸后,一般5-10天内氨氮和亚硝酸盐就会明显下降。

注意:在实际使用中要根据自己的鱼缸容积和鱼的放养数量适当调整生鱼肉的数量和增菌液的使用浓度,另外,为了补充水中的硝化细菌,也可以把已经老化的过滤棉、陶粒等过滤材料浸泡在增菌液中,2-3天后再投入新过滤棉使用,这样不但可以起到杀菌消毒的目地,还能加快水中有益菌群生态系统建立。

加强换水:一般情况下,如果饲养的观赏鱼属于大型鱼、肉食鱼或对水质要求不高的鱼种,一般每周换水一次,每次换水三分之一;对一些小型、 omninvoorus(杂食性的意思)或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的鱼种,可以每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五分之一。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根据个人的饲养水体和饲养管理方式调整换水的频率和换水量。

保持合适的饲养密度:在饲养鱼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鱼缸大小选购合适的鱼种,一般来说,小型鱼、 omninvoorus、对水质要求不高的鱼可以适当增加饲养数量,最大饲养密度控制在每升水养1.5寸以下的成鱼1尾,大型鱼、肉食鱼或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的鱼一定要减少放养数量,最大饲养密度控制在每2升水养1尾3寸以下的成鱼。

防止饲料和其它有机污染源的进入:在实际饲养中,很多鱼友喜欢用有盖的鱼缸养鱼,这样非常容易造成饲料残渣、鱼的排泄物等的积累,这些有机污染源的积累不但会造成水体的有机污染,还会造成其它一些疾病的传播,因此鱼缸一定要采用无盖的鱼缸,再配备一个过滤、蛋白质分离器、硝化细菌增菌液等器材和药品,就能大大保持水体的健康状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